立禪是什麼意思?

General 更新 2024-05-18

縱有多情誰似我,夜夜曇心立禪房什麼意思

就算有很多多情的人,有誰能跟我一樣,每天晚上在曇花一現的心都在禪房為你祈禱。呃。。。。才學疏淺,就這麼滴。。不過還是希望能賞點分採納下。

請問佛教的十方叢林是什麼意思?謝謝指點

十方叢林是一種寺廟管理制度。 十方:指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西北、東北、上、下。 叢林,通常指禪宗寺院。指僧侶聚集、修道之處,亦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,故又稱禪林,但後世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的。印度原來用以稱僧眾住處。佛教建立寺院後,泛指佛寺。在古印度,佛教原規定“三衣一鉢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”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,原也仿效“依律而住”,但這種不事生產的乞食制度,同中國社會生活不相適應,因此逐漸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、說法、普請(勞動)等的規則。中國早在東晉,道安和尚就立下有關規範,相傳唐代百丈禪師制定了著名的《百丈清規》,規定僧侶在修道的同時,必須參加農業生產,自食其力,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過農禪的生活。 叢林,中國禪宗從曹溪慧能後,四傳至於懷海,百餘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,多巖居穴處,或寄住律宗寺院。到了唐貞元、元和間,禪宗日盛,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,修禪辦道。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,尊卑不分,於說法住持,未合規制,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,創意別立禪居,此即叢林之始。叢林的意義,舊說是取喻草木之不亂生亂長,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。 十方叢林,叢林因為住持傳承的方式不同,可分為“子孫叢林”和“十方叢林”兩類。子孫叢林,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輪流住持,是一種師資相承的世襲制,故又稱為子孫叢林或剃度叢林。十方叢林,往往邀請名宿住持,當然,要由官吏監督選舉。辛亥革命前,還有過皇家叢林。1993年,中國佛教協會頒佈《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》,原子孫廟均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,而今,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。重點寺院,須按十方叢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團組織。寺院住持,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,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,經本寺兩序大眾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;凡全國重點寺院,同時報中國佛教協會備案。住持每屆任期三年,連選可連任;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、領眾薰修者,亦可創造條件提前退居。除特殊情況外,住持一般不宜兼任。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,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予以免職;免除全國重點寺院住持職務,須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。任免寺院住持,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。 參考資料:《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》,《佛教大詞典》

參考資料:baike.baidu.com/view/2647104.htm?fr=ala0_1

立禪樁和開合樁什麼意思啊,與無極樁太極樁什麼區別,最好發點圖片,謝謝 5分

位大神可以幫我看看 戴爾D630

禪修是如何練?

一切修行項目裡危險性最高的就是修習禪定;習定很容易遭遇障難,若能克服障難,所得的成就也最大。就是因為成就大所以須要投注的資本也較多。首先須具足修習禪定的“先決條件”然後才可以起修,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練,那樣很容易出毛病。修禪定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?

第一要懺除業障

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禪定,就為魔所乘,或為魔所纏,以致壞了所修之法。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,最糟糕的是,常會為魔所用,而壞他人修法。如是,自壞壞他,修行就一團糟了。我們放眼望去,當今之世,這種在修行中自壞壞他的事,所在多有。因此,業障重的人,欲發心修殊勝之行,須先修學懺悔業障,等業障較輕薄之後,再進修勝法。

第二修習禪定者須持戒

經上說:佛弟子須先“持佛禁戒”方可修佛定,群如圓覺經、楞嚴經、楞伽經等。若不持佛戒,即身心不得清淨;身心不清淨,極易為魔所擾。因為魔屬染法,行者若自不持清淨戒,則與染法相應;與染法相應故,即為魔之內應,魔即得其便。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,若修定不持佛戒,即不能稱為在修佛定,而是在修凡夫定、或外道定。是故修習佛定者,必須同時亦持佛戒。

第三修佛定者,須先通達佛之教理

修禪定而不通佛理,必然錯誤百出。尤其是禪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,必須熟悉通曉。如果不知、不解定慧法門,切不可冒然修習禪定。當然,如果你只是一個星期中偶而靜坐一到二次,每次單盤坐個二十到三十分鐘,那倒不妨事。倘若你是很精進的每天打坐,每次坐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,這種情形下,已非偶一為之的玩票性質,就應照上面所說,一一完成準備工作,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識在旁就近指導才好。設若無人指導,自己又一知半解,糊里糊塗就盤起腿來坐,只覺得禪定很神祕、很有意思,心裡好奇,想“玩一玩”這斷然是不行的;須知習定是“修道”非同兒戲。這種半玩票的修法,最好還是趕快停下來,不要繼續玩下去;須“如法”修行,才是尊重“法”,才不會出事。

又,若欲修禪定者,必須斷除殺,盜,淫,妄,非但要沒有這樣的行為,且連念頭亦無

如不斷淫,而修禪定者,縱得相似之禪定現前,然依佛所說,必墮魔道。未來墮地獄。

如不斷殺(及食肉),而修禪定者,縱得相似之禪定現前,依佛所說,必墮鬼道。未來墮地獄。

如不斷盜,而修禪定者,縱得相似之禪定現前,依佛所說,當墮邪道。未來墮地獄。

如不斷妄語,而修禪定者,縱得相似之禪定現前,依佛所說,當墮無間地獄。

(詳如楞嚴經-四種清淨明誨)

乃至,依據古來傳統,正式修禪定前,必須要做到

禪定修習的五個階段

一、滿足前方便(先決條件)

二、成就奢摩他(得止)

三、成就毗婆舍那(修觀)

四、成就三摩地(得三昧—定慧等持)

五、成就般若智(得超凡入聖究竟之智——淨業、轉業)

在滿足前方便(先決條件)這一階段裡,為了做好成就禪定的準備工作,我們有下列三個步驟要遵循:

第一步驟:呵責五欲

第二步驟:捨棄五蓋

第三步驟:習行五法

第一步驟:呵責五欲

第一項必修的前方便是呵責五欲。有些古德會說:行禪者必須遠離或棄捨五欲。但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,是很難辦到的,因為現在的世界越來越複雜,大量生產以及交通、信息迅捷的結果,使我們的慾望隨之愈增愈多,因而業障也隨之越來越重。以此之故,我寧可依佛經教及智者大師所言,而說呵責五欲,但不說棄捨五欲。世人通常都將欲視為是令人享樂的東西,因此也認為是好的。然而,我們習禪之人,卻不應將欲看作是值得求取的、或可樂著的。如果我們一邊修定,卻又一邊心著欲想,如是則雖修禪定,對我們實絲毫無益。

五欲可分為二組,第一組包括了對下面五種外塵所起之慾:

1、色慾

2、聲欲

3......

道教中的十方叢林分別指哪十個道觀

叢林本來是指禪宗寺院而言,故亦稱為禪林。但後世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也仿照禪林制度而稱之為“叢林”,故從近代以來,叢林便被當作佛寺的代名詞。根據其規模大小、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,分為十方叢林和子孫叢林兩類。規模較大、財產屬僧團共同所有、住持系公請諸方名宿大德擔當的叢林,被稱為十方叢林。

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始,直到隋朝,各地建起了許許多多寺院。據《法苑珠林》記載:“隋代二君四十七年,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。”(道世《法苑珠林》卷一百)唐宋以來,創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請,得到許可方準興建。寺院的名稱也由政府頒發。《舊唐書·職官志》載:“天下寺有定數,每寺立三綱,以行業高者充之。”又注云:“每寺上座一人,寺主一人,都維那一人。”中國禪宗由曹溪慧能後,四傳至於懷海,百餘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,多巖居穴處,或寄住於律宗寺院。到了唐貞元、元和年間(785—806),禪宗日盛,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,修禪證道。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,尊卑不分,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制,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,創意別立禪居,這即是叢林之始。叢林的意義,除了沿用前引《大智度論》所言之外,《禪林寶訓音義》則認為是取喻草木之不亂生亂長,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等。究竟何意,很難確指,因為各書解釋並不一致。

叢林規模開始不大,到唐末五代之間,南方頗有發展。如洪諲住浙江徑山,道膺住江西雲居山,僧眾達到一千餘人;義存住福州雪峰,冬夏禪徒更不少於一千五百人(《宋高僧傳》卷十二)。入宋,叢林建置益臻完備,禪眾亦以集中居住為常度,凡名德住持的叢林都有千人以上。如宋太祖建隆二年(961),延壽至杭州靈隱寺移住同地永明寺(今淨慈寺),學侶多至二千人(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二十六)。

北方叢林,亦始盛於宋代。仁宗皇佑元年(1049),內侍李允寧捐施宅第創興佛寺,宋仁宗給予寺額為“十方淨因禪院”廬山圓通寺懷璉應命為住持,神道大弘於汴京。神宗元豐五年(1082),又命京師大相國寺,創立慧林、智海二大禪院,後來此二禪院都成為京師有名的叢林。至宋徽宗崇寧二年(1103)宗熙集《禪苑清規》時,叢林制度已燦然大備。

宋室南渡以後,禪宗名僧輩出,所居叢林,皆極一時之盛。如圓悟克勤所住江西雲居山、大慧宗杲所住浙江徑山、宏智正覺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、真歇清了所住真州長蘆崇福寺,其住眾常至千人以上。史彌遠因而請定江南禪寺為五山十剎,可見叢林之興盛。禪院五山為:餘杭徑山寺,杭州靈隱寺、淨慈寺,寧波天童寺、阿育王寺;禪院十剎為:杭州中天竺寺、湖州道場寺、溫州江心寺、金華雙林寺、寧波雪竇寺、台州國清寺、福州雪峰寺、建康靈谷寺、蘇州萬壽寺、蘇州虎丘寺。

叢林制度,最初只有方丈、法堂、僧堂和寮舍。以住持為一眾之主,非高其位則其道不嚴,故尊為長老,居於方丈。不立佛殿,唯建法堂。所集禪眾無論多少,盡入僧堂,依受戒先後次序安排。行普請法,無論上下,均令參加生產勞動以自給自足。又置十務(職位),謂之寮舍,每舍任用主事一人,管理寮舍之事務,令各司其分(《景德傳燈錄·禪門規式》卷六)。

《百丈清規》所立十務,主要是管理全寺勞作事務的。相傳《百丈清規》曾推廣到全國的禪宗寺院,但此清規到宋初已失傳,當時稱之為《古清規》。現在只能看到宋楊億撰寫的《古清規序》一篇(見元德輝編《敕修百丈清規》卷八)。宋元時各寺都有自己的清規,內容不盡相同。宋圓悟克勤的後嗣無量宗壽禪師有《日用小清規》,元中峰明本禪師有《幻住庵清規》。宋崇寧二年(1103)宗賾編《禪苑清規》十卷,他在《序》中說:“叢林蔓衍,轉見不湛。加之法令滋彰,事更多矣。”鹹淳十年(1274)惟勉......

佛教坐禪的一種狀態?

希望《達磨大師悟性論攻能夠幫到您:

不憶一切法,乃名為禪定。若了此言者,行住坐臥皆禪定。知心是空,名為見佛。

何以故?十方諸佛皆以無心,不見於心,名為見佛。捨身不吝,名大布施。離諸動定,名大坐禪。

何以故?凡夫一向動,小乘一向定,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。

若作此會者,一切諸相不求自解,一切諸病不治自差,此皆大禪定力。

我擦,這哥們,不,這和尚真淡定

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 心猿顯聖滅諸邪

話說那國王見孫行者有呼龍使聖之法,即將關文用了寶印,便要遞與唐僧,放行西路。那三個道士,慌得拜倒在金鑾殿上啟奏,那皇帝即下龍位,御手忙攙道:“國師今日行此大禮,何也?”道士說:“陛下,我等至此匡扶社稷,保國安民,苦歷二十年來,今日這和尚弄法力,抓了功去,敗了我們聲名,陛下以一場之雨,就恕殺人之罪,可不輕了我等也?望陛下且留住他的關文,讓我兄弟與他再賭一賭,看是何如。”那國王著實昏亂,東說向東,西說向西,真個收了關文道:“國師,你怎麼與他賭?”虎力大仙道:“我與他賭坐禪。”國王道:“國師差矣,那和尚乃禪教出身,必然先會禪機,才敢奉旨求經,你怎與他賭此?”大仙道:“我這坐禪,比常不同,有一異名,教做雲梯顯聖。”國王道:“何為雲梯顯聖?”大仙道:“要一百張桌子,五十張作一禪臺,一張一張迭將起去,不許手攀而上,亦不用梯凳而登,各駕一朵雲頭,上臺坐下,約定幾個時辰不動。”國王見此有些難處,就便傳旨問道:“那和尚,我國師要與你賭雲梯顯聖坐禪,那個會麼?”行者聞言,沉吟不答。八戒道:“哥哥,怎麼不言語?”行者道:“兄弟,實不瞞你說,若是踢天弄井,攪海翻江,擔山趕月,換鬥移星,諸般巧事,我都幹得;就是砍頭剁腦,剖腹剜心,異樣騰那,卻也不怕。但說坐禪我就輸了,我那裡有這坐性?你就把我鎖在鐵柱子上,我也要上下爬蹅,莫想坐得住。”三藏忽的開言道:“我會坐禪。”行者歡喜道:“卻好卻好!

可坐得多少時?”三藏道:“我幼年遇方上禪僧講道,那性命根本上,定性存神,在死生關裡,也坐二三個年頭。”行者道:“若坐二三年,我們就不取經罷。多也不上二三個時辰,就下來了。”三藏道:“徒弟呀,卻是不能上去。”行者道:“你上前答應,我送你上去。”那長老果然合掌當胸道:“貧僧會坐禪。”國王教傳旨立禪臺。國家有倒山之力,不消半個時辰,就設起兩座臺,在金鑾殿左右。

那虎力大仙下殿,立於階心,將身一縱,踏一朵席雲,徑上西邊臺上坐下。行者拔一根毫毛,變做假象,陪著八戒沙僧立於下面,他卻作五色祥雲,把唐僧撮起空中,徑至東邊臺上坐下。他又斂祥光,變作一個蟭蟟蟲,飛在八戒耳朵邊道:“兄弟,仔細看著,再莫與老孫替身說話。”那呆子笑道:“理會得!

理會得!”卻說那鹿力大仙在繡墩上坐看多時,他兩個在高臺上,不分勝負,這道士就助他師兄一功:將腦後短髮,拔了一根,著一團,彈將上去,徑至唐僧頭上,變作一個大臭蟲,咬住長老。那長老先前覺癢,然後覺疼。原來坐禪的不許動手,動手算輸,一時間疼痛難禁,他縮著頭,就著衣襟擦癢。八戒道:“不好了!羊兒風發了。”沙僧道:“不是,是頭風發了。”

行者聽見道:“我乃志誠君子,他說會坐禪,斷然會坐,說不會,只是不會。君子家,豈有謬乎?你兩個休言,等我上去看看。”好行者,嚶的一聲,飛在唐僧頭上,只見有豆粒大小一個臭蟲叮他,慌忙用手下,替撓撓摸摸。那長老不疼不癢,端坐上面。行者暗想道:“和尚頭光,蝨子也安不得一個,如何有此臭蟲?想是那道士弄的玄虛,害我。哈哈!枉自也不見輸贏,等老孫去弄他一弄!”這行者飛將去,金殿獸頭上落下,搖身一變,變作一條七寸長的蜈蚣,徑來道士鼻凹裡叮了一下。那道士坐不穩,一個筋斗翻將下去,幾乎喪了性命,幸虧大小官員人多救起。國王大驚,即著當駕太師領他往文華殿裡梳洗去了。行者仍駕祥雲,將馱下階前,已是長老得勝。

那國王只教放行,鹿力大仙又奏道:“陛下,我師兄原有暗風疾,因到了高處;冒了天風,舊疾舉發,故令和尚得勝。且留下他,等我與他賭隔板猜枚。國王道:“怎麼叫做隔板猜枚?”鹿力道:“貧道有隔板知物之法;看那和尚......

索達吉堪布:我有時間就抄經,抄經是不是禪修

禪修這個詞是一個概念,只要是概念都要界定範圍。

狹義的佛教禪修專指修定或都修慧,主要是指坐禪、立禪、行禪或者臥禪,這些姿勢雖然不同但是禪修的目標要不是靜止不動的概念法(修止),要不是生滅法(究竟法,修慧),這是佛陀的教導。

廣義的禪修範圍就寬廣了,一些有點佛法知識的理論學者們提出類似“一切都是禪”的說法,主要是源自於“行、住、坐、臥都保持正念”這一點,這一點附合佛陀要求正念的教法,但是嚴格來講如果你即不是修定、也不是修慧,哪隻是佛教禪法的外圍,我認為能夠保持正念是非常好的,但是,僅僅保持正念還不夠,還需要繼續深入。

站樁是氣功麼?

是的.

它是氣功的一類.屬於動功中的靜功.

如何學習打坐禪修?

入定即入於禪定。有時得道者的示寂,也稱為入定。定為三學、五分法身之一,能令心專注於一境。可區分為有心定、無心定等種。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,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。若欲入定者出定,以向其人彈指為佳。據《大唐西域記》載,摩訶迦葉受佛遺囑,入定於雞足山中;清辯論師則沒身於南印度阿素洛宮,以待彌勒出世。《大智度論》亦云入定者,水火不能害,亦不命終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,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態(或曰變性意識)的稱呼。

修煉法

要離五蓋

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。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,不管修哪一種禪定,都要進入初禪、二禪、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。要入定,就要具備一些因緣,就是當時要離五蓋。所謂五蓋是:昏沉、掉悔、嗔、疑,還有貪慾。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,如果修法正確,都有機會入定。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,就很難入定。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,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,也會影響我們入定。

初禪的覺受

要入定,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。就是說,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,修法又很正確,那麼,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。即全身非常舒服,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。初學禪定的人,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: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,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,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;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,或身體浮起來。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,這種現象過後,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,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。在禪定裡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,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。

入定的感覺

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,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。另外,當他入定的時候,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、非常舒適的,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。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,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。根據經典說,入初禪會生起覺、觀、喜、樂、定五件事,稱為初禪五支,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,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,以免分心。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、呼吸變微細了、身體非常舒服了,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。另外,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,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,會覺得忽然腳痠、麻、痛了;但是,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。為什麼呢?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,所以,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,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,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。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。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、痛,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!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。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,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,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,他就會說小心著魔。其實四禪八定,不是佛教專有的,外道也會的。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,就怕會修出問題呢?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。

不是等待機會

剛才說,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,心念的變化,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。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。所以,都是先安坐,然後繼續坐、坐、坐,時間久了,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裡面了。到底什麼時候入、怎麼入,他不知道。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,總之,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。其實坐久久而入定,就是不懂如何入定,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?也不知自己怎麼入。

入定與出定

懂得怎麼靜坐修定的人,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。不懂修禪定的人,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,就那樣在那裡傻等。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、二禪、三禪,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。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?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,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,然後就等、等花矗羔匪薏睹割色......

相關問題答案
立禪是什麼意思?
立威是什麼意思?
獨立柱是什麼意思?
小禪是什麼意思?
暖被悟禪是什麼意思?
電梯立法是什麼意思?
頂地立天是什麼意思?
坐禪是什麼意思?
立回是什麼意思?
到法院立案是什麼意思?